地中海的夜色还没来得及消化完那一船的人道主义理想,加沙城里的瓦砾堆就已经用火光和爆炸声给出了回应。
就在全世界的媒体镜头还对准那些被水炮冲刷、被士兵拖拽的和平人士时,几公里外的巷战里,一辆以色列的D9装甲推土机,就是那种号称“战场巨兽”的玩意儿,被人用一枚RPG火箭弹送上了天,变成了一团扭曲的废铁。
这事儿干得又快又狠,像极了街头混混打架,不跟你讲道理,先给你一板砖。
哈马斯下属的“卡桑旅”甚至还贴心地发布了作战视频,生怕世人不知道。
你看,这就是中东的奇特逻辑:你在海上用高科技的电子战封锁和信息压制,玩得是21世纪的体面战争;我就在陆地上用最原始的游击战术,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“光脚的不怕穿鞋的”。
两件事隔着不过几个小时,却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次元。
回过头去看几天前,场面可不是这样的。
那时候,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联合国大会上,话说得那叫一个漂亮,要派军舰去护航,为了“国际法”和“公民航行权利”。
意大利那边也紧随其后,自家的“法桑”号护卫舰说走就走。
土耳其更是重量级,又是军舰又是无人机的,恨不得给这支由47艘船组成的“全球坚韧船队”包上一层铁皮。
那几天,空气里都飘着一股理想主义的香甜味,让人差点就信了。
结果呢?
以色列一通电话打过去,几条社交媒体声明一发,这股香甜味瞬间就变成了屁。
意大利人最先反应过来,总理梅洛尼说得冠冕堂皇,怕援助任务“破坏加沙和平计划”。
这话说的,就好像加沙现在和平得跟瑞士一样。
紧接着,西班牙的军舰也默默地往后挪了十几海里,从保镖变成了观众。
土耳机的无人机更是溜得比谁都快。
说白了,这就是一场国际政治的“真心话大冒险”,以色列喊了一句“谁敢动”,结果一桌子人都选择了“大冒险”,赶紧找借口开溜。
他们想要的,无非是那点支持人道主义的好名声,但又绝不想为此付出和以色列以及背后西方盟友翻脸的代价。
成年人的世界里,算盘打得比谁都精。
于是,那支船队,连同船上那个大名鼎鼎的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·通贝里,就这么被晾在了海上。
以色列海军的20多艘舰艇围上来的时候,没有了护航,他们就像一群误入鲨鱼群的沙丁鱼。
先是电子脉冲,瞬间切断所有对外通讯,让这支船队变成一座数字孤岛,连一声“救命”都喊不出去。
然后就是水炮、撞船、登船抓人,全套流程一气呵成,熟练得让人心疼。
我总在想那个把手机扔进大海的活动人士,在那一刻,他扔掉的到底是什么?
是一部通讯工具?
还是一份证据?
或者,只是在那个彻底绝望的瞬间,一种对这个无声世界的最后反抗?
就在这海上“大戏”上演的同时,加沙城内的“摩西之杖”行动开始了。
这名字起得也挺有意思,充满了宗教的隐喻和反抗的意味。
哈马斯的反击,战术上没什么新奇的,无非是依托废墟和地道打冷枪、放冷炮。
但那个时间点选得太绝了,简直就是一记精准的耳光。
它像是在对以色列说:你在海上演给全世界看你的肌肉,那我就在陆地上让你实实在在地流点血。
最终,这场海上与陆地的双线冲突,以船队被劫、抵抗者得手几辆装甲车的结局草草收场。
以色列在军事上赢了,他们再次用铁腕捍卫了其对加沙的封锁政策。
但在舆论场上,他们输得一塌糊涂。
哥伦比亚一怒之下驱逐了以色列外交官,全球多地爆发抗议。
这些反应,就像一颗石子扔进水里泛起的涟漪,虽不能改变石子沉底的命运,却能让这潭水很久都无法平静。
说到底,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船队和海军的对抗,而是两种逻辑的死循环。
以色列的“安全逻辑”是:任何未经我手的东西都可能是威胁,所以必须封锁。
而加沙的“生存逻辑”是:你越是封锁我,我就越要抵抗。
这个死循环已经转了几十年,碾碎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希望。
这支船队,不过是又一次试图冲撞这个循环的尝试,结果和以往一样,头破血流。
或许,真正能打破这个循环的,从来都不是什么外部的援助或是军事的打击,而是什么时候,这循环里的双方能意识到,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,实在太小,小到装不下那么多的仇恨。
可这天,谁知道啥时候能来呢?
股票金融配资,股票配资门户平台,免息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